新的一年,江門與世界的聯系又多了一道橋梁。
在2022年的最后幾天,江門市政府和深圳國際仲裁院共建的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正式啟用,這意味著在江或祖籍江門的海內外華僑華人,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國際化仲裁服務。
從藍圖變為現實,時間很短。2022年1月江門市政府與華南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月確定選址和組織架構、4月商討落實合作事宜、8月開工裝修辦公場地、12月正式啟用——速度之快足見江門布局國際仲裁業務的決心和誠意。
這是江門構建涉外涉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華僑華人公共法律服務國家平臺的其中一環。面對遍布世界的530多萬江門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江門一方面承受著涉外涉僑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壓力,每年辦理涉外社會法律公共服務事項多達3萬多件;另一方面也亟須將僑務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凝聚起更多建設新僑都的力量。在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江門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僑都賦能”工程,提升“維護權益”等四大功能。
時隔一年回頭看,以公共法律服務為切入口,江門不斷完善“檢+僑”“法+僑”“司+僑”等服務模式,已然闖出了一條接軌世界的通途,并且越走越寬闊。
總結江門的做法,3條思路清晰可見。
其一,時刻牽掛鄉親“急難愁盼”問題。對于華僑華人來說,回國回鄉處理法律事務,最頭疼的莫過于時間問題。多跑一次腿、多耗一天時間,都可能影響到他們返回所在國和地區的日程,給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加上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回國難度加大,為華僑華人開辟一條專屬的“綠色通道”,幫助他們以最快速度、最少時間辦結法律事務,成了公共法律服務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針對身處國外和國內、線上和線下辦理等不同場景,江門提供了不同的方案,建設面向海內外的“一站式”法律服務綜合體:
在線“掌上辦”。例如,法院推出跨境立案、代理見證、調解確認等司法“云服務”,在委內瑞拉、智利、巴西設立海外涉僑糾紛化解工作室,組建境外調解員20人隊伍,為僑胞僑眷調解糾紛案件。五邑公證處入選外交部、司法部海外遠程視頻公證試點機構,可以聯合65個駐外使領館提供公證服務。
線下“少跑腿”。去年8月29日,華僑華人離岸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正式掛牌運營,引進布點全球89個國家的連鎖律師事務所,提供國內法律法規宣傳、咨詢、培訓、訴訟代理等服務。司法局推出“江門涉外法律服務地圖”小程序,收錄全球63個法律服務機構,方便華僑華人找到就近的法律服務點。法院在全省率先出臺《涉僑糾紛訴調對接工作規范(試行)》,建立“粵味”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涉僑民事訴訟立、審、結、執再提速,訴訟效率有效提高。檢察院建起全省首個“檢僑聯絡站”,專人幫助華僑華人防范和化解法律風險。
其二,竭力守護僑胞家園留住鄉愁。對于僑胞來說,故鄉江門有祖輩的房子,有血濃于水的親人,有童年成長的記憶,是永遠的家、永遠的根。時過境遷,或許物是人非,但至少建筑還記得。
留住美麗鄉愁,江門用法律的武器守護僑胞的情感載體。例如,人大善用地方立法權,探索華僑捐贈項目保護地方性立法。又如,檢察院開展碉樓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推動建立“五邑僑鄉碉樓保護聯盟”。新會開展涉僑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得知梅閣碼頭正加緊修繕,愛國僑領、美國舊金山岡州總會館滿任主席蔣康榮難掩激動:“碼頭寄托了我們海外僑胞的鄉愁,期待重現昔日光輝?!?/p>
其三,發出共建新僑都的時代召喚。曾經,為了拯救中華民族危亡,江門華僑華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老一輩僑胞在江門修路興學、捐資辦廠,積極投身家鄉發展。如今,江門有能力、有機遇,為華僑華人,尤其是華僑華人新生代提供干事創業的天地,理應創造更好平臺、更優條件回饋廣大僑胞。這是飲水思源,更是發展所需。
何謂更好平臺、更優條件?這其中必然繞不開法治,因為法治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為了做好國際規則銜接,保護華僑華人在江投資創業的合法權益,江門主動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完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深國仲江門中心啟用、鶴山設立中歐合作區涉外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設立域外法律查明機構、澳門律師江雪梅成為江門首位粵港澳大灣區律師等,都是過去一年的實踐成果,為華僑華人搭建起一個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留住過去凝聚僑心、便利當下凝聚僑力、創造未來凝聚僑智。用好公共法律服務這一招,江門擁抱世界,也擁抱更加廣闊的未來。